蒙古国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贵由直至蒙哥,都未曾使用过年号。忽必烈甫一称汗,便仿汉制,从儒家、中,选定“中统”一词作为自己的年号。
所谓中统,就是“中华开统”,忽必烈以此自视为华夏中央王朝的正统。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大元”不仅寓指自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历古所无之“大业”,还源于儒家“至公”之论,以此试图将大元朝厕身于夏、商、周、秦、汉、隋、唐的大一统王朝序列。
忽必烈之雄心,令天下震惊。
最兴奋的,自然是依然留在忽必烈身边的文武官员。
大元国的建立,不仅意味着这些人,已经成为了“从龙”之臣。而且无论是国号还是年号,都让这些人相信,自己的国主,开始抛弃蒙古国的传承,不再在意于蒙古国大兀鲁思的汗王尊号,而是一心一意尊崇儒家,把自己以及这个王朝,视为最正统的汉家王朝。
如此,足以让这些北地汉人,为之奉上自己的热血与生命!
赵权建立大权国,从筹备到规划再到实施,前后经历了五六年时间。
可是忽必烈的大元国,似乎一夜之间,便已建成。
随着建国诏书的发布,忽必烈改开平城为“上都”。即使燕京还刚开始重建,忽必烈依然将其改名为“大都”,并正式迁都至此。
国都的改变,从某个方面来说,忽必烈已经放弃了对漠北的企图,放弃了对和林的争夺。
许衡、窦默主持订立“大朝仪”,开始颁布实施。
正式设立中书省,以史天泽为右丞相,蒙古人忽鲁不花为左丞相王文统、廉希宪及畏兀儿人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自此,以右为尊。
册立皇子真金为太子,并封燕王,同时领中书省事。
在王文统近一年的努力之下,中统钞的发行开始布入正轨。
不得不说,此人还是有一定的能力,有石忽银行的经验在前,王文统对于中统钞的运作,便显得轻松自如。
中统钞面值包括壹拾文、贰拾文、叁拾文、伍拾文、壹百文、贰百文、叁百文、伍百文、壹贯、贰贯十种。不限年月,通行流转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在忽必烈的强力支持之下,一年的时间,王文统便采取各种手段,彻底清理了中原各路旧有钱钞,包括石忽飞钱。中统钞,也成为了元朝唯一的法定纸钞。
然而,由于其印刷质量与华夏纸币相差甚远,更比不上华夏银币与金币的精美,因此依然有些地方,包括燕京、河北、山东一带,依然有商人在私下里继续使用着华夏货币。
早在大权国推行华夏货币之时,大权国政府便为其作了背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兑换华夏纸币,华夏银行必将全额满足要求。不会溢价兑换,但也绝不会给持币者带来折价的损失。
与石忽飞钱与华夏货币不同的是,中统钞实行以银为本。允许百姓持钞倒换白银,也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第一期五千万贯发行使用至今,一切顺利,整个中原的物价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趋于稳定。钞一贯可买绢一匹,六七百文可买米一石。
没有人质疑,王文统手中,到底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银本。
五千万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想来已经掌控整个中原的忽必烈,应该不至于连这点银子都没有。
为了应付新都的建设,为了让大元国能展示出其磅礴的实力,为了如期发放各级文武官员的薪俸,也为了即将开始的对外征战,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王文统咬着牙,又向市场推出了五千万贯的中统钞。
钱、米、绢、布,各种原材料,应声而涨
但是,似乎没人有空去关心这种小事。
元国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个地接踵而至。
四月初,史天泽签署中书省令,开始在中原诸地推行军民管理分权制度。
大公无私的史天泽,先拿自家子侄开刀,史家上下,有十七个被解除领兵之权,收回虎符,转为各地民政官员。其次是保州的张氏,包括张柔八子张弘略、九子张弘范,都失去军职。
东平严忠嗣则被罢去万户总管职务。
同时,忽必烈发布敕令,将中原各地所有的私属户改隶民籍。自此,从金末以后出现在中原的“汉世侯”,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拥有的权力上,彻底走向了消亡。
如今中原,只有文官武将,再无公侯万户。
这些诏令,传至中原各地,也一样地传至了益都。
不过对于李璮来说,这些敕令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益都原本是斡赤斤家族的食邑之地,本就没有万户设置。加上自从李璮听取王文统建议,娶了塔察儿妹子为妻后,益都的地位便显得与其他地方迥然而异。
名义上,李璮是一军之帅。民政管理上,他仅仅只是代行之职。
正当李璮施施然地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时候,又有两份敕令传至益都。
其一是任李璮为江淮大都督,即刻起移驻临沂。
两淮大都督,这职位比益都大元帅可高了一大级。但是两淮之地,从来都是在宋国的管控区域之内。李璮想要让这大都督名至实归,首先得攻占宋国的淮南西路与淮南东路。
临沂,也是山东南部最靠近淮水一线的驻军之处。其意不言而喻:开始整兵,即刻开始准备从山东南部发起对宋之战。
别说蒙宋之战刚刚结束,忽必烈还在整合中原各地的军政结构,无论是四川还是河南,忽必烈都不可能给山东任何的支持。哪怕真的对宋全面开战,李璮也不可能真正的把主力部队投入这种无谓的战事之中。
这倒也罢了。
另一封敕令,是设立益都行中书省机构,并任谢仲温为行中书省左丞,即刻上任。
釜底抽薪、雀占凤巢?
对于忽必烈,李璮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警惕。这些年,一直在修城储粮、蓄养强兵。尤其是在元国宣布建立之后,他知道忽必烈势必会染指益都。但是,李璮没有料到的是,忽必烈竟然这么快地就出手了。
而且让李璮迷惑的是,王文统竟然没有给自己任何的警示。
摆在李璮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一是让出益都,移驻临沂备战。自此成为元国忠实的臣子,若是夺得宋国的两淮之地,不失一个封疆大吏。
另一个,便是反了!
这种选择,对于李璮来说,并不困难。
在他看来,让益都兵去攻打宋国,忽必烈不仅不会有任何的支持,反而可能趁机控制粮草供应以将自己逼入绝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在对宋前线,与宋作战时降了宋国。
但是,如今忽必烈尚未平定漠北,漠南还处于整合的混乱之中。此时出兵与忽必烈开战,他必将会得到其他受压迫的北地汉军支持,必将得到宋国缓缓不断的物资甚至是兵力的援助,而且若是说服大权国出兵,南北夹击之下,拿下燕京,指日可待。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