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32、哎呀,好险啊~(2 / 2)夏耕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啧啧,芳妹,大勇小猛都有出息了,你们的日子可真滋润啊!”

刘婶大声感叹道。

想想过去几年,她每次端着碗来串门时,顾家的饭桌上大都是咸菜、辣椒酱、豆豉,碗里多是玉米粗粮。

顾家算是发达了。

顾妈妈大笑了几声,谦虚道:“没有啦,幺娃快要考试了,我才做点好饭给他补补,那个家里经得起顿顿这样吃,就是沈万山也给吃穷了。”

沈万山就是沈万三,明朝首富。

山里人过去喜欢听戏听书,书中说沈万三家里有个聚宝盆,钱多的花不完,惹人羡慕,大家一说起有钱人就会提到沈万三。

刘婶笑了笑,“小猛学习好,又会挣钱,说不定以后就是沈万山。”

“那敢情好!”

顾妈妈开心地笑了几声,拿着炒肉盆里的铁勺子,挖了一勺子肉要加到刘婶碗里。

以前顾家吃得寒酸,有邻里端着碗上门,顾妈妈不好意思给来人夹菜,只是笑着应付来人。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有了拿得出手的东西,顾妈妈便展现出如火的热情。

刘婶中午吃的是手擀面,碗里只有一些土豆丝、酸辣椒。

顾妈妈又把别的菜加到刘婶碗里,直到刘婶碗里满了为止。

刘婶吃着菜,又夸起了顾妈妈的手艺。

顾妈妈很满足,笑声不断。

听着母亲的笑声,顾猛也跟着笑。

一般来说,在山里面,大家左邻右舍,住在一起时间长了,作息习惯和吃饭时间慢慢趋同。

到了农闲之时,大家吃饭的时候,喜欢端着碗串门,这代表着两家关系和谐,有些家庭会处理邻里关系,端碗上门的人就多,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扯是非,一顿饭吃大半个小时,就像是开会一般热闹。

以前顾家穷,又因为‘宝藏’的缘故,上门的人不多。

从过年以后人渐渐地多了起来。

母亲喜欢有人串门,每次有人端着碗上门,母亲的笑声会更多一些,笑声更响亮一些,她的热情会用好菜填满每一个客人的饭碗,即使家里少吃一点,也不能怠慢了客人,好在家里有两大饭桶,家里的饭菜每次都会多做一些。

小时候顾猛很讨厌有人端碗上门,因为家里人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饭菜招呼别人。

可是顾爸爸讲了一个小故事,让他慢慢地接受了这个不成型的风俗。

顾爸爸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三岁死了父亲,六岁死了母亲,小孩子孤苦伶仃,衣食无着。

村里人也不富裕,没人敢大发慈悲收留这孩子。

于是村里的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每到吃饭的时候,端着碗沿着每家转,一家给孩子添一勺饭菜,让孩子饿不着。

到了冬天天冷,大家每人在孩子衣服上缝了一片布,一家一片,补成了一件厚厚的百衲衣,让孩子冻不着。

那孩子吃着百家饭,穿着百衲衣长到了十六岁。

后来孩子离开了村里,据说跑到山上做土匪去了。

村里人知道后一阵叹息,抱怨养大了一个白眼狼。

可村里的长者却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说也奇怪,村里以前经常遭到土匪骚扰,可孩子上山之后,土匪也没来过。

过了很多年,天下大乱,有很多敌人进入村子抢劫、杀人。

那孩子带着土匪下山救援。

敌人很多,土匪们杀一杀就跑了,只剩下那孩子一个人继续杀敌。

直到杀死了最后一个敌人,那孩子也倒在了血泊中。

死的时候,他的身上依然穿着那件百衲衣,厚厚的,像是一件铠甲。

村里人就把百衲衣和孩子一起埋葬在村里,把他都当做村里的守护神,时时祭奠。

从那以后大家喜欢端着碗串门,不是为了求食,只是一种邻里交往的方式。

听了父亲的故事,顾猛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轮换着来,每人管一顿饭?

记得父亲只是笑了笑,“一勺一勺是人情,一碗一碗是负担,人情可以长久,谁愿意一直背着负担?就连父母都不行!”

想起那个故事,顾猛感慨不已,忽然听到刘婶骂人。

“芳妹你不知道啊,赵家那两个真是坏到脚底流脓啊!”

“咋了?”

“那狗日的赵老大和赵老二带着一伙人到我屋里蹭吃蹭喝,要吃鸡吃炒肉,像土匪一样,我给他们做了一大桌子菜,花了几十块,他们吃席的时候,一直躲在屋里说悄悄话,一看就没有做啥子好事,临走了不仅没给钱,还不许我声张,真正是一群活土匪,芳妹,你家现在有钱了,可得注意点,小心被赵家那群土匪偷去了...”

“刘婶,赵兵他们几点来的?”顾猛出声问道。

“十一点多,赵兵赵军,派出所两个公安,还有三喇叭、刘歪嘴那一群混混子。”

“有许老三吗?”

“有,他后面才来的。”

顾猛暗暗心惊,怪不得许老三愿意掏三块钱收天麻,原来是在钓鱼执法。

他当时看到一万块,其实也想卖的,可忽然想起一件事,许老三去年买车还借了钱,他哪来一万块,这钱要是来路不正会很麻烦。

他讨厌麻烦,干脆拒绝了。

幸亏拒绝了,不然高考就被耽误了。

不得不说,赵家这一手‘断人前程’,玩得真狠!

.......

#写得不好,没有推荐位,只能靠大家供电供暖,谢谢大家!今日六千送到,存稿很厚,请继续支持#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