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指一条明路(1 / 2)烟雨料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用急。”

见到白清儿想要离开,苏信却让自己师妹重新坐下,他笑着说道:“你继续说一下等解决了新罗之后你要怎么办吧。”

这个问题倒是把白清儿问住了。

她之前还没有深入的去想过这件事,毕竟,眼前现成的麻烦都大的不得了,她又怎么会去想这些摸都摸不着的事情。

不过现在苏信既然问了,她倒也可以想一下,说一点自己的打算。

实际上这并不难。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苏信静静的听着。

白清儿会这么想并不奇怪,这一次祝玉妍让手下的弟子来篡夺高句丽的权柄,实际上就是为了将来的追逐隋鹿来做准备的,毕竟现在正邪两道,都在磨牙吮血的等待这个庞大帝国彻底崩溃天下板荡的那一刻,双方都在默默的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这大隋的花花世界,哪个不想要来分一杯羹呢?

不用说魔门诸派,慈航静斋了,就是四大门阀,各路怀着大丈夫当如是的枭雄亦或者是塞外的突厥人,哪个不是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呢。

白清儿说完了自己将来的打算,她见到自己师兄的神情似乎有些不置可否,她心里一沉,不由问道:“师兄是不同意师妹的计划么?”

苏信摇了摇头。

他想了一下,说道:“高句丽之前能挡得住杨广的三次亲征,主要靠的还是依据易守难攻的山城跟隋军打消耗战,这里气候苦寒,每年适合行军作战的时间也就几个月,而且隋军劳师远征,粮草不济,再加上内部民怨沸腾,这才让高句丽占了一些便宜,但要是比起战斗力的话,你不妨想一下高句丽人跟隋军进行的野战,赢过几次?”

白清儿听了这话,心里默默的想了一会,确实跟自己师兄说的那样,在野战上,高句丽的军队的战斗力比隋军差得太远,要不是高句丽多山,又依山修建了许多山堡,恐怕高句丽早就被隋军灭掉了。

但就算是这样,隋军也是攻陷过高句丽的国都的。

“师妹,你自己想一下,你想要让高句丽趁着隋朝大乱的空当去中原赚一笔狠的,那你想过没有,要是这便宜没占到,你该如何收场?”

苏信言简意赅的说着:“隋朝的江山崩了,可不代表割据起来的隋朝就没有战斗力了。”

“我明白了。”

白清儿明白了自己师兄的意思,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她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忧虑的神情来:“那师兄的意思是……”

苏信笑了笑,他淡淡的说道:“我只是说一点我不成熟的想法,比较笼统,你可以参考一下,当然,愿不愿意做是你的事情。”

白清儿听到苏信这么说,她马上正色道:“师兄这是说什么话,之前师妹说了,从今往后,师妹唯师兄之命是从!”

“随你吧。”

苏信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他从怀里掏出一掌折叠的四四方方的白纸。

将这张白纸展开之后,上面画的竟然是一张十分详尽的地图。

白清儿神情也有些吃惊,像是这么详尽的地图,即便是在高句丽的王室中,她也没有见过。

苏信伸手指着地图,在半岛一侧靠海的地方画了一道,说道:“这里土地十分肥沃,不比辽西的土地差,不过新罗人不懂耕种,暴殄了天物,实在是太过可惜。”

“这一次你跟百济联盟决不能有痛揍新罗一顿就算里的想法,在一开始就跟他们说好,这一次一定要把新罗灭国。”

“灭国!”

听到这话,白清儿心里也是一凛,毕竟灭国不是小事。

“不错。”

苏信点了点头,说道:“新罗素来跟中原的王朝交好,之前高句丽跟百济几次联手想把其灭了,都被中原王朝的干涉而不了了之,现在杨广自身难保,新罗就算去求援,中原王朝也没有余力来帮忙了。”

说到这里,苏信看了看白清儿,提醒道:“不过你可要明白一点,新罗灭国之日,便是灭百济之时,高句丽有几十万户,数百万人口,熟悉农耕,人口超过五成是汉人,百济跟新罗这两个小国绑在一起都不能跟高句丽相提并论,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不可能坐视这样的一个国家扩张的,太危险了,你要知道,当初隋文帝灭南陈,大索貌阅也不过才清查出了六十万户人口来。”

听了这话,白清儿也是点了点头。

她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她声音有些低沉的问道:“师兄的意思是无论将来谁统合中原之后,都会像杨广那样来征讨高句丽么?”

白清儿虽然是隋人,但她现在在高句丽大权独揽,俨然一国的女王,自然是站在高句丽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不错。”

苏信点了点头,他笑着说道:“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三岁小儿都懂,将来能一统天下的人又如何不懂?”

白清儿有些不服,她反问道:“杨广他三征高丽引发了现在的局面,后来人难道不会吸取隋朝的教训么?难道他们就不怕再来一次无向辽东浪死歌……”

“你搞错了一件事。”

苏信毫不客气的打断了白清儿,他斩钉截铁的说道:“杨广的这件事,无论是兴建东都洛阳打算迁都也好,还是开凿大运河也罢,甚至就是征讨高句丽这三件事都不是错事,只是因为他做的有些太急切了,他想把一百年才能做好的事情缩短到十年来完成,毕其功于一役,让后世赞扬他千古一帝,才造成他现在不可挽回的局面。”

“师兄何处此言?”白清儿有些意外的看着苏信,她平日里听旁人骂杨广的多,许多人都把杨广登基这十多年来干的事说的一无是处,这次倒是第一次听人说杨广做的这些事都是对的。

“说起来简单。”

苏信解释道:“太史公在史记里说二百里秦川肥沃天下莫能比,但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现在你看看关中平原每年才能产多少粮食?连大兴城都填不满……更何况关陇世家势力庞大,杨家是篡位当的皇帝,古往今来的开国皇帝,恐怕就数他杨家最轻松了,你觉得那些关陇世家们哪个能服气他?迁都洛阳这件事是势在必为的。”

“大运河自然不必说,这件事乃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只是这工程太过浩大,劳役太过,引发的民变,要是杨广把挖掘大运河的事拉长到十年二十年,而不是三五年,恐怕局面也不会如此。”

“至于三征高句丽的事我之前就说了,任何一个有座位的君王,都不会坐视在自己的身旁有这样一个强敌的。”

苏信的这番话说的白清儿无话可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