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只有糟糕的将军,没有糟糕的士兵”
诸葛亮有一句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统帅如何调遣。”士兵是在统帅的指挥下上战场,就像人一样,士兵就是人体,将军就是心脏。心脏停止调动,人也死了。士兵是不敢背着将军做事,士兵再糟糕,也不过战死沙场,也不过是他一人。而将军糟糕将葬送上万人性命。
现在,我来讲解二战十大战役。大家看看,将军或统帅的愚蠢,有多么可怕!葬送的不仅是成千上万的他的同胞,有士兵,更多的是平民,甚至,他的国家!
所以,孙子才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雷电少校严肃而沉重的说。
“第一个战役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从西、南、北三路大举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16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被遗弃的守军和人民进行顽强的抵抗,但落后的波军根本无力与现代化装备的德国战车进行抗衡。波军节节败退,在德军强大的攻势下,很快便溃不成军。
1939年9月27日,波兰首都华沙失守;至10月2日,残存的零星抵抗被粉碎;波兰灭亡。至此,波兰历史上最为黑暗、悲惨的时期到来了!在**统治区,厄运与死亡降临到无数的犹太人、知识分子、教士、贵族和抵抗人士的头上。在苏军占领区,几十万战俘被押往前苏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永远消失在“卡廷”森林……
波兰上空的滚滚硝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惨剧的帷幕。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这是波兰民族大祸临头的第一个不祥征兆。而此时的波兰,国家命运掌握在一群目光短浅、毫无远见的“上校”们的手中。他们头脑僵化,冥顽不灵,使波兰在错综复杂的欧洲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当德国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时,鼠目寸光的波兰政府竟趁火打劫,企图趁机参与瓜分,殊不知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等到德国正式提出收回但泽(格但斯克)时,这些“上校”们方才如梦初醒,而此时占领捷克的德军已从北、西、南三方面将波兰包围了起来。
德军投入62个师160万人。
波兰为反抗侵略共约100万人。
由于将领指挥能力低下,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部署尚未完成。
与此同时,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前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协议,波兰的统治者们在春秋大梦之中已经注定了败亡的命运。
1939年8月31日夜晚,希特勒密令一群身着波兰军装的德军党卫队人员闯进德国边境城市格莱维茨的广播大楼,在播音器前开了几枪后,用波兰语广播了一篇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声称“波兰对德开战的时候到了”。接着又枪毙了一些身着波兰军服的刑事犯,制造了一个德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的“现场”。演完了这幕贼喊捉贼的过场戏后,希特勒便在广播里声称:“德国已遭波兰的入侵,德军已开始自卫反击,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回敬炸弹。”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彻底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让亿万人血流成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1939年9月1日凌晨4∶45分,从德国本土起飞的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攻击目标集中在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仅仅几分钟波兰人便第一次痛苦地品尝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空中轰炸。与此同时,德波边境上万炮齐发,炮弹如暴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大约一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先导,快速地从几个主要地段撕破了波军防线。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由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的德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波兰平原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击垮了波军在边境地区的抵抗,从几个方面切入波兰腹地,德国空军对波兰的行政中心、交通枢纽、部队营房、军事指挥中心、空军机场进行了摧毁性的轰炸,完全夺得波兰上空的制空权。
波兰的将领们一向鄙视防御,所以不肯花气力去构筑工事,他们宁愿依赖反击,因此尽管缺乏机械,但他们仍然深信自己的军队能够有效地执行反攻任务。这种想法对德军入侵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机械化的入侵者毫无困难地就可以找到奇兵突进的前路,而波兰人的反击也大都很轻松地被击破,因为深入的德军不断地威胁他们的后方,使他们感到腹背受敌而无法立足。从战后各国军事家的分析来看,波兰如果做好充足的防御准备,则德军闪击战即使奏效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然而事后军师救不了应试主帅,在这场被视为二战导火索的战争考核中,愚蠢的波兰上校们把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带入了苦难的深渊。
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用厚重的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像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唐吉诃德的笑话被愚蠢地再现。
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前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前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前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前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前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
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对波兰而言,这句格言再贴切不过了。从战略角度而言,波兰的重建是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苏两个强邻暂时削弱之际完成的。它向西、向东扩大了很大一部分领土,而这些领土虽在历史上曾属于自己,但德、苏亦认为这些领土自古以来也曾属于过自己,追根溯源的话,这是个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所以,当德苏两国统治者认为波兰人夺取了他们的领土后,波兰人应时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它应密切注视这两个强邻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似乎波兰领导人在政治外交上意识到了这些,开始奉行联德制苏的外交方针。但波兰人的外交政策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当认清德国已迅速成为号敌人时,应迅速调整其外交政策,与前苏联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德国。然而,波兰人并没有这样做,大概出于这样的考虑,前苏联曾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军事力量上无足轻重,以波兰民族的强悍和自尊,依靠手下败将来保护自己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波兰人深知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土是前苏联兵败被迫割让的,决不会善罢甘休。前苏联援助波兰,条件是一旦德、波交战,苏军要通过波兰领土而同德军交战。这在波兰人看来无疑是引狼拒虎,更怀疑前苏联用心叵测,一旦同意苏军进入波兰,恐怕国门不保。
但波兰人显然过分自信,又无远见,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只是把宝压在西方英、法两国身上。以为西线可以牵制和吸引住绝大部分德军兵力,而自己的军事力量足以同德军周旋到底,甚至还以为可以攻入德国本土,进而产生唐吉诃德式的幻觉。而法国甘末林将军的愚蠢无能和法军在西线的糟糕表现百分之百地说明了波兰人又一次压错了宝。
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同前苏联结盟。
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已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如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
在入侵法国时,古德里安把闪击战真正变成了事实。他不断违反上级命令,带领他的部队和坦克尽可能地向前推进,大大超过预期的目标,破坏了法军的通信,把法国参谋部的人员变为战俘,而这些人一直认为德军会停在西部的马斯河附近,没有得到命令前是不会行动的。法军的惨败并不完全是因为德军坦克装备的优势。实际上,在当时参战的德军坦克中,只有四号坦克装备了75毫米炮可以和法军的CHARB重型坦克匹敌,而一号、二号和三号坦克性能都劣于法军坦克。但德军坦克装备了无线电通信设备,速度快,易于维护。更重要的是,德军坦克组建了独立的部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而不像法军把坦克配备给步兵部队。还有一点就是德军的坦克部队是在摩托化作战理论的创立者古德里安的亲自指挥下行动的。当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推进到英吉利海峡时,他已经深深地插入了法国,切断了马其诺防线。从那时起,古德里安和他的装甲部队就成为坦克战与闪电战的代名词。
从军事史角度而言,波兰会战是机械化战争思想的首次实践,也是对古德里安军事改革后的德国机械化部队的第一次考验。事实证明,德国人完全成功了。由于胜战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人们称之为“闪电战”。其特点是,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在坦克集群和战术空军集中轰炸支援下,在防线的一点或数点上实施突破,在扩大突破口之后,摩托化步兵和炮兵紧随坦克部队之后,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扫荡其后方指挥中心和交通要点,然后在达到一定深度后旋转迂回,会同正面的步兵集团合围歼灭陷入包围之敌。其间,空军集团对敌前方后方实施持续不断的轰炸,使对方战斗意志瘫痪,造成心理上和士气上的崩溃。波兰士兵虽然英勇作战,但在这种崭新的机械化立体作战方式面前,终究不免土崩瓦解。德军进攻如此顺手连希特勒都感到吃惊。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中记载道:“当看到那些被毁的波兰炮兵团的时候,希特勒就向我问道:‘这是我们的俯冲轰炸机所干的吗?’我回答道:‘不,这是我们的战车干的!’他不禁吃了一惊。
战车实在是一个致命的武器,德军对波兰的闪击效果可以从下列数字对比获得一个结论。
双方开战前兵力对比是:德军160万人、47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4个轻装师、4个摩托化师、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迫击炮、2000架作战飞机。波兰军100万人、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220辆轻型坦克、650辆超轻型坦克、4300门火炮迫击炮、407架作战飞机。
作战结果是,波军66300人战死,133700人负伤,420000人被俘。德军10600人战死,30300人负伤,3400人失踪。
这些数字向所有人说明:在人类战争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机械化战争时代已经降临。从波兰会战起直到今天,这种作战方式一直在陆战中占支配性地位。而以步兵、炮兵、骑兵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雄踞战争舞台数千年之久的骑兵,结束了过去的辉煌,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而作为主要的指挥者和现代装甲作战理论的奠基人——古德里安也因为在波兰战役中不同寻常的表现而一战成名,双手沾满波兰人民鲜血的“闪击英雄”从此诞生。
第二个战役留得青山在——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港口城市,在二战期间,却以世界上一次最大规模撤退的发生地而闻名于世。
1940年5月10日,就在张伯伦辞去英国首相并断言“希特勒(进攻法国)已错过时机”之后5个星期,德国对西欧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
发动进攻的德军共有136个师,,拥有坦克3000多辆、飞机4500余架。**德国以这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开始了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入侵。
随着战局的日益恶化,盟军处境岌岌可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除撤退外别无他法。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希特勒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这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于是,盟军于5月26日开始实施“发电机”计划。为此,英军迅速调集了1000多艘舰船,并忍痛给一些部队下达了“战斗到死”的命令,以配合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作战,阻挡德军的攻势,掩护大部队撤退。
至6月4日下午5:23分,盟军总共从敦刻尔克港和海滩上撤走了33.8万余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和比利时军队12.3万人。在这场生死较量中,英、德双方兵员损失惨重。空中、地面、江河硝烟滚滚,弹雨如梭;海滩、堤道、港口陈尸遍地,血流成河。到处都是飞机的轰鸣声,子弹的狂啸声和炸弹的爆炸声。法兰西在燃烧,在流血。美丽的敦刻尔克港也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1939年9月,**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便开始虎视西欧,并着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头子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指示,德军将经比利时中部并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但意外的是,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该计划因此落入英、法军之手。
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黄色方案”已经泄密,如果继续执行,战略突然性也就无从谈起,部队将会面临英、法诸国的充分准备,因此建议改为以阿登山区为主要突击方向。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一批高级将领的集体反对(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的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正面战场的法军。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同盟国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前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则认为自己海军力量较为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攻击。德军,出动3000余架次飞机空袭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2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一举消灭同盟国数百架飞机。接着,德国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5月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了号称坚不可摧的“列日防线”。
5月13日,丘吉尔第一次作为首相出席了下院的会议。他的两边分别坐着张伯伦和艾德礼。他在会上发表了简短的就职演讲,他说:“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最后,丘吉尔呼吁道:“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说:起来,让我们把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前进!”
5月14日,德军B集团军群突破法军色当防线,渡过马斯河,对法军第九集团军展开扇形攻势,并给予法军重创,法军迅速放弃了抵抗。此时的法军已是一败千里,全线崩溃,溃不成军。
这样,德军A、B两个集团军群以沿海地区为目标,展开了规模宏大的钳形攻势。德军以平均每天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如入无人之境。
等到5月20日,德军突击集团所属坦克兵团已经按照“黄色”战役计划,突破了英吉利海峡,转而向北和东北,向布洛涅、加来、圣奥梅尔方向实施突击。整个战役向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
5月21日,德军主力迅速挺进至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惟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
此时,阿道夫?希特勒狂热的日耳曼民族自豪感又升腾起来,他为他强大的德意志军队而欣喜若狂。他兴奋地吼叫着,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叫嚣着让进攻部队发动更猛烈的攻击,一举歼敌于敦刻尔克。就在这时,帝国元帅**空军头子赫尔曼?戈林坐不住了,他有自己的一番打算。敦刻尔克的盟军显然已成了瓮中之鳖,他不能容忍强大的帝国空军在这种时候无所作为,而把功劳全部记在装甲部队头上。“出击,出击,坚决要出击”的欲求促使他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提出了参战要求。
德国空军此时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在此之前的战斗中它曾有过不少的“杰作”。
此外,德国空军还同英、法空军进行过多次交锋,给原本就不太强大的法军以重创,也给英国远征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德国空军常常以“世界最强大的空军”而自居。一分钟后,希特勒在他的“石头城”统帅部拿起了电话。戈林焦急地请求道:“元首,就让帝国的空军去结束这场战斗吧!光荣的地面装甲部队应在休整后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希特勒与作战局长约德尔少将商议了戈林的方案,约德尔十分赞同戈林的建议,他认为将装甲部队用于敦刻尔克周围的沼泽地带是不明智的,而应将这股铁流融入对巴黎的进攻。但是这一建议却遭到了古德里安(前方将领因为身处第一线,他们的意见,应该优先得到尊重)等前方装甲部队指挥官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在对敦刻尔克已达成三面包围,但海上退路并未切断的情况下,任何给予敌人喘息机会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他们的意见与参谋本部取得了一致。
戈林得知这一消息后怒不可遏,大骂他们根本没有把强大的帝国空军放在眼里,这是对他本人难以忍受的污辱。终于,凭借戈林在**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使得参谋本部最后与空军达成了“共识”。
5月24日,德国围攻敦刻尔克的坦克突击兵团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停止攻击行动,消灭敦刻尔克敌军的任务改由地面炮兵和步兵配合空军完成。”促使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还有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与英国媾和,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媾和。但是不管如何,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漂亮的海上大转移。
5月27日清晨,夜幕还没有收起,万籁俱寂。***德国空军执行第一波次轰炸任务的两个轰炸航空团和两个歼击航空团从德国西部直飞敦刻尔克,目标是轰炸敦刻尔克港口和主要码头。途中,它们没有遇到任何英法飞机的阻拦。
当施瓦茨上校率领他的俯冲轰炸机团首先抵达敦刻尔克上空时,天空已经发亮,通往港口的道路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和惊慌的人群。随着施瓦茨一声令下,一架架俯冲轰炸机猛地扑向毫无防备的英法士兵。霎那间,炸弹像雨点般倾泻在挤满士兵的码头和堤道上,地面上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大海里不时掀起数米高的巨浪,将码头边上的人流无情地卷入海中。
毫无人性的施瓦茨兴奋地狂叫起来:“太棒了,棒极了!”紧接着,像乌云一般的又一个黑压压的机群遮天盖日,蜂拥而至。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着尖利的怪啸,它们忽而向下俯冲,进行低空轰炸;忽而投下威力巨大的高爆弹又急速爬高——这种惊险的垂直俯冲起到了咄咄逼人的恐怖效果,很多缺乏经验的英法士兵似乎感到每一次俯冲都好像是对着自己胸膛开火,以至于呆呆地站在空旷的海岸上,居然忘记了卧倒。
这次轰炸,德军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大部分炸弹丢到海里或沙滩上。德军的轰炸几乎持续了一整天,总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当夜色降临,德机轰炸停止的时候,敦刻尔克地面依然是火光一片,浓烟滚滚。德军损失了23架飞机,比10天以来德军损失的飞机总数还要多。当天晚上,戈林接到了轰炸报告,他激动地将这一“喜讯”报告给元首,但对于损失却只字未提。
当晚,德国海军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的掩护,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令英法联军最为恐惧的装甲部队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国陆军步兵正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扑敦刻尔克。此时的英法联军已没有部队可以前往阻截,敦刻尔克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英军第三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巧妙战术突出德军包围,全师分乘600辆军车,在所有军车的减速器上都涂上一层反光油漆,用隐蔽在后挡泥板下的小灯照亮,后一辆车的司机就利用这点亮光紧跟着前一辆车,整个车队则关闭大灯,实行严格灯火管制,乘着夜色悄然撤退。为防意外,蒙哥马利还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弯处设置了交通纠察哨,指挥车队行进——就这样,第三师连夜行军60公里,成功地跳出了德军的包围圈,并于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组织起坚固的防线,有力地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此次战役过后,蒙哥马利也因显示出优秀军事才干而开始崭露头角,在撤回英国后升任第二军军长,从此开始在战争中大展身手,跃进北非,大战帝国元帅隆美尔,成为二战中英军最著名的将领。
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敦刻尔克上空又响起了轰炸机发出的隆隆声。新集中起来的几支高炮部队开始漫无目的地对空射击,士兵纷纷跳进附近的战壕。然而,投下的炸弹几乎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不是投进了距岸滩很远的海里,就是投在无人的空旷地,偶尔有几颗落在士兵聚集的沙滩上,柔软的沙子也像座垫似的把大部分爆炸力吸收掉了,哪怕是炸弹就在身旁爆炸,也不过是扑一脸泥沙而已。
这种无目的的零星轰炸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但撤退的士兵很快便对之习以为常了,他们纷纷爬出战壕,做他们要做的事情,排在后面等候上船的士兵,玩起了沙滩排球,甚至还有一些士兵开始拿出钓竿,怡然自得地钓起鱼来。这一切就像在英格兰岛欢度周末一样悠闲自得。英军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浪漫的英国人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示了对德军的轻蔑。
陆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上。
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空气湿度极大,不到中午,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加之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也许是上帝保佑,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此时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
首批担任警戒任务的28架“飓风式”战斗机从英国南部起飞了。它们穿过英吉利海峡,向着预定的敦刻尔克以西30公里的巡逻空域飞去。
但当他们临近敌机时却几乎被德机强大的阵容惊呆了:德机组成了上、中、下三层的立体编队,下面是40余架轰炸机,中间是担任近距离支援任务的战斗机,最高一层是进行高空支援的战斗机。“飓风”飞机钻入了高空云层,试图躲过敌人强大的掩护机群,然后从背后进行攻击,但为时晚矣,敌机显然已经发现了他们的动机,大批敌战斗机急冲下来,死死咬住了他们。英机迫不得已只好将编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直扑敌轰炸机群,另一部分向敌战斗机猛扑过去。
这是一场德军占绝对优势的空中肉搏战。突然,一架德轰炸机首先被英机击中,拖着浓烟滚滚的尾巴掉了下去。德机见状立即将其余的轰炸机排成圆形防阵,互相掩护尾翼,以消除英机从背后攻击的威胁。英机见状只好迅速拔高,企图从高空打掩护尾翼,以消除英机从背后攻击的威胁。英机见状只好迅速拔高,企图从高空打开突破口。不料,此时的高空更是弹雨穿梭,炮声一片。英一架“飓风”战斗机从背后向一架德战斗机发起了攻击,德机向左一拐,巧妙地避开了“飓风式”飞机的火力,子弹从它的右侧擦过,使英机扑了个空。可就在这时,另一架斜插过来的德机却躲闪不及,被击中坠落。德军一看形势不好,赶紧变换战术。一架德战斗机急速向下滑行,看起来好像要逃离战场。一架英机立即追了上来将它咬住,正当这架德机眼看要成为战利品的时候,突然从高空射来一束急促的子弹将这架尾追的英机击落。这种德军创造出来的“诱饵战术”使英机频频上当,仅仅几分钟就有3架英国飞机被击落。战斗进行得相当残酷,英国飞行员以顽强的毅力与数倍于己的德机周旋着。弹片、硝烟、火光在空中弥漫着,本是晴朗的天空此时却看不到一丝蔚蓝。
6月1日上午,狡猾的德国人改变了战术,他们利用大编队英国轰炸机离开加油的机会,发动主要攻击。以部分战斗机牵制住警戒的小股英机,轰炸机则迅速飞抵敦刻尔克上空,从较高的高度对地面进行袭击,投弹后迅速返回,使得英机几次扑空。这一天英军有31艘舰船被击沉,11艘遭受重创,是为时9天的撤退中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认为,“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将彪炳在我们所有的史册中”。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
而**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第三个战役鹰击长空——不列颠之战
1940年6月,德军占领西欧大陆后,于7月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计划规定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第二阶段为登陆和占领。8月1日,希特勒下达命令,要求德国空军消灭英国空军,夺取战略制空权,以支援海上登陆作战,企图以此迫使英国投降。
不列颠战役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的城市空袭与反空袭战,同样它也是战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烈的一次旷古绝今的大空战!此役德国共损失飞机1733架、飞行员6000多名;而英国仅损失飞机950架、飞行员400名。由于消灭英国空军的计划破产,加之德国空军在这场空战中损失惨重,被德国***视为成功入侵英国不可缺少的空中优势已经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
德国方面的战斗准备,从数量上看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30年代英国无线电工程师沃森?瓦特利用无线电波在传播途中遇到金属物体则随即“反弹”的原理,把无线电探测原理变为一门实用技术。之后的1935年5月份开始,沿英国漫长的海岸线陆续架起了高达70英尺的无线电天线,不分昼夜地对其领空实施了“密切关注”。1943年起正式装备使用,并以其缩写被命名为RADAR(雷达)。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