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守军,那些当年和自己一起打下郢都的战友,恳求自己,偷梁换柱,或是将自己不满二十岁的家中晚辈留在夷陵,或是将自己头发花白的老父亲留在夷陵军中,拜托自己照顾,而自己的那些本是夷陵守军的战友却代替儿子、孙子或父亲赶赴了战场。
想到这里,夷陵县令不由得在心中叹息,同时对着四位传令兵说道。
“传令城门守军,打开城门,迎接楚军进城吧!”
夷陵作为郢城的西门户,相对而言位置很重要,因此长期驻守有五千守军,这五千守军是当初随白起打下楚国郢都的秦军精锐,后来因为需要留下部分人留守郢都附近,以防楚人反扑,这些人就被留在了夷陵,因为长期驻守,所以许多人都是举家搬迁而来,而夷陵县令也是那时候的军中之人,因多有军功,才当了夷陵县令。
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精锐,大多数都是四十岁左右了,但是秦王稷的军令下来后,这些人如何能让自己的年迈的父亲,或者是尚未成家的儿子或孙子前去前线战场,要知道前线战场不比各地驻守的郡兵。
尤其是这些老兵,虽然二十年来一直驻守在夷陵,没有怎么征战沙场,但是二十年前都是些百战精锐,也因此这些人深知前线战场的残酷。
再加上都是些军中老卒,多少都有些自己的消息渠道,因此对于秦国出兵四五十万,打了几年仍没有打赢的秦赵上党之战,多少都有些了解,这些老卒都多少能预测到上党之战的残酷,此次再次征召士卒,多半还是支援上党。
因此面对秦王稷征召十六岁到六十岁成年男子参军的命令,这些人就求着夷陵县令,兼夷陵守军将领的老战友,用自己把自己的儿子、孙子或老父亲换到夷陵守军中,而自己赶赴了前线。
这就直接将本来夷陵城中的五千精锐换成了,五千老幼,再加上之前南郡守王奢,从自己军中再次挑走了两千精锐驻守郢城,如今的夷陵仅靠三千老幼,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城外的数万楚军。
与其战死还不如给老战友们一个交代,最起码保住他们亲人的性命,这也是夷陵县令最终开城迎接楚军的原因。
随后,在夷陵城的东城门外,夷陵县令正式向黄歇献城投降,紧跟着就是双方是必不可少的宴会。
宴会之上,这位夷陵县令借机将自己的苦衷告诉了黄歇,希望黄歇能够不要滥杀无辜。
之所以如此信任黄歇,也是因为此时的黄歇也是盛名在外,现在的黄歇虽然不如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那样名传天下,但是已经初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声势了,手下养士过千,礼贤下士之名已经传到诸国了。
这样的事黄歇自然不可能不答应,楚军是来收复故土的不是来当土匪的,如此收复民心的机会可不多。
也因此夷陵县令自告奋勇要去劝降西陵县令,此事自然是黄歇乐意看到的,如此一来,若是这两座城池兵不血刃的拿下,到时候就能打通与项燕军团的联系,借助项燕兵团之力攻打郢都了。
最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战损,保证军队战斗力,随后黄歇就在夷陵留了五千人驻守,带着大军直奔西陵。
西陵城紧挨扞关,是当年楚国用来作为扞关这座重要关卡的后勤基地,而存在的城池,因此这座城池虽然不大,但是城墙却修建的很是坚固,而且为了防止敌军越过扞关偷袭西陵,西陵的城墙很高也很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黄歇此时已经四十多岁,担任楚国左徒已经十多年了,从秦国回来也两年多快三年了,养士千人没啥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