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自从印加帝国建立以来,只有企图卷土重来的西班牙人,以及礼包出现的阿根廷人威胁到了帝国的安危。
除此之外,印加帝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人,而是大自然,尤其是安第斯山脉频繁的地震。
若是刨去地震与海啸不算,印加帝国可以算得上风调雨顺了。
光是凭借采矿、冶金、畜牧、水产、农副产品这几大类,就让帝国上下过上了舒坦日子。
除了皇帝波洛以及一些将领和大臣还能居安思危之外,帝国上下都觉得有明帝国的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安第斯山里有的是大矿,帝国又坐拥两洋优势,还背靠明帝国。
这种地理环境,简直是安全得不能再安全了,帝国高层可以躺着数钱了。
之前奥斯曼帝国高层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各地出现了诸多礼包……
七月三十日下午四点刚过,黄廷所指挥的联军舰队便赫然出现在苏丹港的外海。
双方经过了四次有来有往的隔空对射,现在已经基本上打光了所有反舰导弹和大部分防空导弹,就剩下舰炮与鱼雷了。
两边的潜艇与反潜直升机反而成了抢戏的主角,潜艇忙着偷袭精疲力竭的水面舰艇,直升机忙着搞死水里的“大黑鱼”。
随着一艘接一艘的战舰被潜艇偷袭得手,黄廷忽然觉得己方舰队剩下的这些舰船最后都得沉在苏丹港附近。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可以用各种口径的舰炮,与对面的同行们较量一番的。
是役,既分高下,亦决生死!
战列舰主炮首先开火,然后是巡洋舰,最后才能轮到驱逐舰与护卫舰。
双方舰队隔着三十多公里远的距离,开始向对方倾泻弹药。
师仁不是没想过让舰队分散突围,但终究得走直布罗陀海峡。
因为苏丹运河以南的水域已经被明军舰队给封死了,己方舰队过去就是给人家送战果。
根据情报显示,明军与奥军在直布罗陀海峡两侧都修建了大量的反舰导弹发射阵地,目的就是在必要时刻封锁海峡。
毫无疑问,这两国现在是一伙的,自己的舰队开过去便会遭到对方得的突袭。
这两条路都走不通的话,那就只能在原地挣扎一番了,总不能主动去爱琴海吧?
如若海战失利,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最重要的一件事,师仁真是没太想好!
原路返回的话,又得跟大卫挤在一起,这次还会加上败退到西部得侯赛因。
如若从北非遁逃的话,去其他地方都要单打独斗,比抱团取暖更加困难。
但是抱团取暖还有一个威胁,那就是保不齐这里面谁会出卖谁!
师仁可不想被临时组队的成员背后捅刀,这种事不会有第二次,一次就足以让自己万劫不复。
想到这里,师仁还是决定不再走老路,还是找一条新路更为安全一些。
皱褶眉头在世界地图上看了许久,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可惜销声匿迹的好地方……
虽说距离有些远,但是乘坐潜艇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至于如何经过封锁严密的直布罗陀海峡,很简单,先乘坐潜艇靠近,再搭乘战机飞过去。
进入大西洋之后再跳海,召唤出新刷出来的潜艇继续上路。
尽管颇为狼狈,但毕竟是一条可以苟活些许时日的路嘛。
只要能继续活着,丢脸就不是啥大问题了。
一想到暴君朱慈烺会派部队铺天盖地的搜寻自己,师仁便心生得意之色。
现有的舰队大势已去,几乎丧失利用价值了。
随着敌军舰队的逐渐逼近,这些战舰唯一的作用便是掩护自己逃出生天。
想到潜艇速度太慢,师仁还是选择在入夜之后,搭乘直升机来次贴地飞行。
七月三十一日,在古尔代盖以北的沙漠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装甲战。
五百余辆90式主战坦克与相同数量的89式步兵战车,迎战北上的上千辆“虎”-4型主战坦克与“狼”式履带步兵战车。
其他脆皮装甲车辆都在后方掠阵,重装的主战坦克与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才是登场的主角。
从热成像与夜视水准高低来衡量,90式主战坦克要比“虎”-4型强一些,双方猎歼能力大致相当。
但是战事发生在白天,而且没有沙尘暴与降雨,能见度非常好,可以用光学仪器直瞄目标,“虎”式的劣势就没那么大了。
由于奥军与明军参战单位数量大致相当,故而采取了东西夹击的钳形攻势,也要分别指挥,不至于混在一起导致失误。
倭军装甲部队则没有分散,只是一股脑的扑向东侧的明军部队。
对明军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关乎于生死存亡。
炮口开火时扬起的尘土与履带行进时产生的烟尘,顿时遮蔽了战场部分地区。
这无疑迅速扩大了倭军90式主战坦克的优势,导致明军坦克再看不清远处目标之际纷纷中弹。
而西侧的奥军虽然在努力包抄猎物,可惜战场烟尘太大,热成像仪的探测距离又有限,无法快速消灭倭军的后队。
倭军反而用89式步兵战车来发射反坦克导弹,凭此死死抵挡住奥军的进攻。
在倭军处于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得当的战术,居然可以与来犯之敌斗了个势均力敌。
明军与奥军都同时蒙受的惨重损失,交火之后的头一个十分钟里,便有近三百辆坦克先后失去战斗力。
双方在两三公里的距离频繁对射,几乎重现了当年步兵排队开枪的名场面。
脆皮的步兵战车更是难逃一死,幸好搭载的步兵在战时已经出舱作战了,不然一炮挨上就得死一车人。
最终还是揭暄派来的武装直升机部队帮了大忙,配合地面部队消灭了这股倭军装甲部队。
按照战损比来衡量,倭军取得了战术胜利。
按照最终结果来判定,联军取得了战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