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长官!”
刚刚升官的刘胜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李冬,可以啊,现在已经有些长官的样子了。”
李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奉承道:“还不是老班长教导的好。”
开封一战之后,东宫军规模再次扩张,原来的老兵老将们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官升一级。
随着新人的加入,原有的编制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所以扩编自然就提上了日程。
考虑到现在东宫系的部队日渐走上台前,再用之前的团营连排班的称呼,有些太过标新立异了,加上朱慈烺一直标榜自己的练兵思想来自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因此新编制也以纪效新书为基准。
新编制中,军队最底层的组织被称之为伍,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两伍为一队,设队长,队副。一队共十二人。
四队为一哨,设哨长一人,哨副一人,一哨五十人整。
以上这些都是照抄的纪效新书,明军中原各镇大多都是这么编制。所以这些新兵对队长,哨长之类的称呼也都较为熟悉。
再往上就是四哨设一局,一局的长官按照明军的习惯称呼,不称局长,而称之为把总。
在局这一级,设立军乐队六人。当然这个军乐队可不是唱歌跳舞用的,准确的说,称之为军鼓队可能更贴切一些。
因为之前东宫军人数不多,用吹口哨的方式就可以简单调度。几场仗打下来,用口哨传递信息的方法也已经暴露出了很多不便。
所以新编制之后的东宫军将在局一级采用敲军鼓的方式调度行军。
同时,因为哨音尖利明快的特点,东宫军在哨一级仍旧保留了吹口哨的命令方式。
自此之后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内,东宫军被他的敌人们形容为踩着鼓点行军,听着哨音杀人的部队。
局往上则为部,一部四局。
在部这一级,朱慈烺破天荒地设立了文书,军法队,军医队三个机构。
明军中的也是有文书,军医,以及军法官的。但是这三种位置都不常设,更不会设到千总一级。
尤其是文书,因为文贵武贱,有点文墨的都不会投奔军营,一般来讲只有方面大帅才有资格雇佣幕僚,帮忙协理文书事宜。
东宫军中的文书要求则比明军中的幕僚要低很多,只要能写字,会算数,通过了文书司的岗前培训,就可以领取一个月三两银子的月薪,在军中谋一份文书的职位。
东宫军文书的职责也很简单,主要负责记录军中日志,监督部队军饷的发放,教化士兵的思想,给士兵“讲道理”等文职工作。
饶是如此低的要求,如此简单的轻便的任务,应募者依旧是寥寥无几,所以很多局的文书一职目前还处于空缺状态。
军法队的人数则是跟普通队一级人数想当,只不过队下面不再设伍。
军法队的队正不由军队内部产生,而是从民间招募,然后统一进行军法培训,负责对内监督军官的奖惩是否符合军法。如果认定把总的命令非法,军法队的队正有权拒绝执行把总的命令,并向上级军法部门申诉。与此同时,把总对士兵的一切奖惩都要通过军法队来执行——而非像旧军队那样,由长官的亲兵执行。
朱慈烺的想法就是通过文书掌控基层部队的思想动向,通过军法队掌控基层部队的赏罚权。文书和军法官则由两条独立的线垂直领导,一直通到设立在中枢的军法司和文书司,以此从根本上杜绝军阀的产生。
东宫军以部作为一个分野,部,及其以下单位,被视作基层单位。因为一部人数近千人,所以一部又被称为一个千人队,其长官则被称为千总。
部上设营,营官称为参将。
营一级开始各兵种混编,分设步兵千人队,骑兵千人队,炮兵队,各队比例不一而同,随时而变。一营人数大概在五千人到八千人不等。
营上则为镇,镇称总兵。
镇一级该如何编制,朱慈烺也还在摸索之中,目前也只是明确,陈锐高图等人都会捞上一个总兵的称号,配套的人员还要等后续填补。
这套新编制不仅采用了明代人耳熟能详的名称,更关键的是官职的名字可以跟明军现行的武将体系一一对应,解决了困扰东宫系军官一直以来的等级困扰。
在这套新体系下,刘胜官升两级,从班长一跃成为了一局的把总。
因为刘胜所在的局文书还没有配齐,局文书所负责的“讲道理”的任务,自然只好由他这个把总来代行其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