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城外。
李琩带着岑参,去了安西的军事机密重地。
此地在一片山谷之中,四周都有烽戍关隘,没有李琩的允许,谁也进不来。
到地之后,李琩召集此地的上百人,开启又一轮的讲学。
听学的其中,有几个士兵,是李嗣业在长安抓获的那几个制作伏火雷的人。
根据李琩的指示,李嗣业把这几個人抓到安西来充军。
充军之后,李琩给了这几个人很好的待遇,并且让他们挑选一些比较有天赋且忠诚的人,教其如何制作伏火雷。
经过几个月的挑选教学,已经有好上百人知道如何制作。
但这对于李琩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为李琩仔细分析过他们这伏火雷是怎么搞的。
简单的说,这伏火雷,是用孙思邈总结炼丹经验得出的“伏火硫法”和石油相混而成。
关于中国古代石油的记载,《汉书》和晋朝的《博物志》以及北魏《水经注》都出现过。
到了唐初,《酉阳杂俎》中便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换句话说,现在的唐人,已经开始使用石油照明,只是并不普及。
而这些人制作伏火雷,之所以加石油,是因为“伏火硫法”造出的黑火药,工艺极其简略,威力很小,所以要加石油,增加其伤害性。
但即便如此,伏火雷的威力还是不大,而且极其容易受潮。
以这样的威力,对打石堡城作用并不明显。
所以李琩要在这些人会制作伏火雷的基础上,教他们研制出威力更强的炸药。
李琩先讲了学,然后是提问环节。
有人提问道:“殿下,我们研制的火药,放在干燥的地方,也很容易受潮,这是何故?”
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些人分不清“伏火硫法”硝石里面的硝酸钾和硝酸钠,导致硝石里面硝酸钠的成分很重。
硝酸钠的成分越重,其吸湿能力就越强。
这是大问题,到明朝都没有彻底解决。
《明史》中就有记载:“官军于盔甲厂支火药,药年久,凝如石,用斧劈之,火突发,声若雷霆。刀枪火箭迸射百步外,军民死伤无数。”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明朝火药受潮之后,士兵只能手动去潮,然后就炸了。
李琩知道其中的原因,他思索会儿,换成这些人能听懂的话,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因为对硝石熬炼得还不够,里面还有其他东西。”
又有人问道:“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熬炼到时候了呢?”
李琩道:“要到结晶口尝无苦咸味为止。”
又一人道:“如此熬炼法,一大块硝石所能用者就变得极少。”
“不错。”李琩点头,“此事本来就耗费极大,诸位熬炼过程中,不可偷工减料,否则会得不偿失。”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