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7章 再到湄洲岛(1 / 2)七月不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年多后,李多鱼再次来到湄洲岛,发现相比起去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这座岛相对靠近“金”门,一度是重要的海防前线,岛上的战壕、工事非常多。

前几年,甚至还驻扎着军队,再加上这座岛大多数都是平原,沿海这片区域大多都是浅海。

地理位置决定这座岛不大可能发展成像担担岛这样以渔业为主的渔村。

再加上先前岛上有驻军,严重阻碍了本地的发展,导致岛民只能依靠捕鱼种地瓜等农作物解决温饱和生计问题。

李多鱼记得很清楚,以前只要一有人说起这座岛,就会立马联想到那句“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石头跑。”的歌谣。

而这句歌谣讲的就是湄洲岛,再加上驻军的缘故,湄洲岛以前可以说是禁区,除了原本的岛民,外面的人想上岛都是不可能的。

在来湄洲岛的路上,陈元善也给李多鱼讲了很多关于湄洲岛的往事。

其中就有讲到了一些冲突,因为信仰妈祖的,不单单只有沿海的渔民。

海外省的渔民大多全都是妈祖的信徒,那时候,由于海外省的渔船比较好。

时不时就半夜三更来到湄洲岛,然后偷摸摸前往祖庙拜妈祖。

本地那叫一个头疼,因为对方只是渔民,抓也不是放也不是。

好像那会因为这个矛盾,当地就打算把祖庙直接给拆了,这样海外省的渔民就不会过来了。

可那会听到要拆祖庙,当地的村民,乃至市里面都着急了起来。

恰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有一位叫王苗的新闻记者听说了这件事。

这才反应到了上面,这才把事情给压了下来,后面由于跟对岸的关系缓和

除了这些外,陈元善还讲了不少关于湄洲岛的往事。

可这个大环境,李多鱼还是清楚的,事实上,不单单湄洲岛,当初整个闽省的沿海地带都是一样的。

没有任何大工厂,大家一直都在温饱边缘挣扎着,好在多山靠海,这才不至于被饿死。

要不是两岸关系缓和,外加改开这些大事件,哪怕在外的华侨有心也帮不到闽省。

如今细细想来,只能说一个稳定的环境对发展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李多鱼的钓鱼船这才一靠岸,湄洲岛码头附近的商贩,立马朝渔船看了过来。

自打祖庙香火重燃后,最先受益的则是靠近码头的这个村,原本不少捕鱼种地瓜的村民直接在码头这边做起了小本生意。

在码头摆摊卖吃的,卖蜡烛、香和纸钱,有些则卖一些海鲜干货,甚至还开了好几家海鲜小吃店。

有些甚至当起了野导游,专门给那些香客带路,并教他们应该怎样去拜妈祖。

当他们看到那艘白色钓鱼船后,一个个脸上都是羡慕的表情。

“卧槽,这船也太好看了吧,这又是哪位华侨的船。”

也有不少乞讨的小孩已经就位,一位大男孩对着其中一个小孩说道:“等会我们围过去,你一定要哭出来啊。”

香火重燃的这几年,这群小孩发现了一条致富之路,那就是只要穿的破破烂烂,然后围着这些进香的游客,一直在那喊“妈祖会保佑你,感谢你的好心意。”

有些游客会觉得他们太可怜,就会施舍一点钱给他们,有些游客觉得他们太烦了,也会随便拿点意思。

尤其是那些国外华侨,出手都特别的大方,很多时候,直接给的就是外汇。

就曾经有个乞讨的孩子,有次拿到过百元的外汇,后来还因为这笔钱,经常乞讨的两帮人互殴了起来。

看到这艘白色钓鱼船后,码头这帮摊贩都很开心,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只好宰的大肥羊。

而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年轻人喊道:“我去,这不是李总的船吗?”

听到这话后,大家纷纷朝他看了过来,好奇道:“李总是哪位,很出名吗?”

“李多鱼啊!”

“李多鱼是谁?”

年轻人一脸嫌弃地看着他们:“你们真的是没见过世面,咱们省的青年创业家代表,经常上报纸的,你现在摊位上卖的那些海带丝、烤鱿鱼,还有丁香鱼,全都是李总的闽龙公司生产的。”

其中一位大妈,赶紧拿起罐头问道:“我卖的这些罐头,还有这些鱿鱼丝都是他生产的?”

年轻人点头道:“没错,这些都是李总那家闽龙公司生产的,我现在正给他打工呢。”

有人反应了过来:“是不是担担岛那位?”

年轻人点头道:“没错。”

“你早说嘛,你说担担岛那位,我们肯定知道啊,你说李总,我们哪里知道。”

大家看着钓鱼船上的身影,还是有点不愿相信:“你们李总,怎么看起来那么年轻,感觉都还没三十啊。”

“你懂个锤子,人家那叫年轻有为,等人家到你这个岁数,产业也不知道做多大了。”

见李多鱼站在船头正在抛船绳,穿着人字拖的年轻人第一时间小跑了过去。

“李总,我来帮你固定,你把船绳丢过来,我来绑就可以了。”

李多鱼见到这个年轻人后,感觉有点眼熟的样子,随后问道:“你是不是加工厂的那个小郑。”

年轻人挠挠头道:

“李总记得我啊,没错,我是加工厂第五组的小郑,这一段时间举办妈祖庆典,被村里人叫回来帮忙了。”

李多鱼很想吐槽,就你操的那一口莆田腔,想忘掉你还是比较难的。

闽省十里八乡不同音,要想分别是哪里人,直接听口音是最快的。

李多鱼问道:“最近忙吗?”

年轻人回道:“最近确实比较忙,有很多华侨和领导来,村里接待的人手都不够。”

等李多鱼踏上码头后,在附近摆摊的摊贩不知道为啥,对他特别的热情。

有好几位都笑着打招呼道:

“李总好。”

这让李多鱼有些恍惚,自己有那么出名吗,连湄洲岛这边的人都认得自己。

有位摆摊的大姐还招呼道:“刚熬出来的地瓜粥,李总要不要吃一碗。”

“大姐,不用了,我来的时候吃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