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严嵩、夏衍、朱元璋三人中,夏衍的政治寿命大概是几年,严嵩可能有十几年,但朱元璋是最长的。朱元璋是最安全的选择。至少苏旭还有二十多年的安稳时光。至于20年后的风险,那就等到20年后吧。跟着严嵩和夏衍,估计20年都没有安稳日子过。
第二,其实他别无选择。他跟随的人都不能进入决策中心。只有皇帝才能影响吴国。木已成舟,那又怎样?
这也是苏旭不希望张和自己的过去走得太近的原因。
吴国似乎有一种反对皇帝的气氛。苏今后只站在皇帝一边,和皇帝养大的道士没有实质性区别。在公务员和文人眼里,简直就是歪门邪道,名声好了才奇怪。
苏旭也承认了。
毕竟在这段时间里,苏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放弃幻想,准备奋斗。
他之所以与这些人格格不入,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冲突,是苏绪的现代思想与明朝主流价值观的冲突。这并不意味着苏伪装了自己。独角兽没有角也不是马,更何况苏根本就没有角。
他不想出名。致力于皇权提升的理论。张就不同了。名气对张来说很重要。
他知道张的未来。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牵连上一任吴丞相。所以我想切一刀。
苏旭的这番话完全是为张着想。
张在苏旭身边不仅给了苏旭很多建议,更是给了苏旭无尽的信心。可以说,单就力量而言,朱元璋手下经历的几个战绩,都是顶尖高手。
无论是朱元璋推翻杨廷和,还是张聪搞杨一清。、严嵩之争、徐阶之严、徐阶与高拱的对抗、张推翻高拱。各有各的特点。一流水准。
当然,今天的张自然不是处于张历史的巅峰,但各种政治主张已经开始显示出不同寻常的东西。
连都想到他的主谋是张。苏旭本身就生出无尽的信心。
他怎么能让张走呢?
只是这样会耽误张的时间。也许你会因为名声不好而错过很多东西。终于让张错过了内阁首辅的荣誉。
张轻轻一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现在想当奸臣还有点早。就一点,我还是想说,以你的聪明才智,四书五经的陈词滥调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没有正经的名气,就算是名人,也不会事半功倍。”
“好吧。我们先讨论一下这个检讨书怎么写。”
苏旭当时就无语了。
他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虽然不能说是文盲,但文字功底也平平。很多文章怎么构思,怎么落笔,都不如这个时代的学者。当然,苏旭也不是没有优势。
苏旭的优点是逻辑特别缜密。当你习惯了做证明题,自然就能把事情说得有条不紊,没有破绽。
苏旭拿出了文立留下的笔记。两个人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张起身踱来踱去,说道,“凡事都要有针对性,防身术也是如此。在熊尚书的弹劾中,有些事可以说,有些事不能说。不但可以不说,熊尚书大概也不想说。”
“陛下也不想谈这件事。陛下让你脱颖而出,也是有意义的。”
苏旭靠在椅背上,摸着下巴说:“不能说的就是修仙?”
张对说,“事情正是这样。你刚见过陛下。你在说什么?真正迷惑圣听力的是别人。群臣对陛下最大的不满就是陛下不学圣人,却求修仙之法使一群道士入室。但陛下最大的逆鳞也是修仙。就因为夏衍极力反对此事,被停职两年,前后文人官场十余次,结果都不好。”
”对于这一点,即使这是熊尚书想说的,他也不敢公开说出来。他一方面有心保护自己的权力,一方面又担心激起陛下的叛逆之心。”
苏旭心里很清楚。
朱元璋的偏执在大礼仪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已经到了他的大臣们不想让他做什么,而他似乎又不得不做什么的地步。熊尚书大闹,引起了朱元璋皇帝的激烈反应,所以后果不好。
毕竟臣子在陛下面前自然是卑的。
“陛下的心思不想把这件事闹大。毕竟今天的陛下不是当年的陛下。”张微微叹了口气说:“陛下一心要超过前朝皇帝,前朝皇帝反对一切。只是朱元璋隐居西苑19年后,对政务不耐烦,专事修行。所以,最好封锁朝廷。一方面要挑动不同意见,一方面要打要破。不要闹得太大,耽误他修仙的计划。”
“所以,陛下不想把这件事闹大。”
这个已故的皇帝不是朱元璋的父亲,而是武宗皇帝。
苏旭说:“换句话说,我自我辩护的重点不应该是我有没有蛊惑圣听,而应该是我的理论?”
“是的。”张道:“陛下一定会将你的供词公之于众,你可以在京师六部看到。这对你的生意有好处,但好处很大。”
苏旭深吸一口气,说:“我明白,这是一个足够大的舞台。”
苏旭是谁?很多人不在乎,即使苏旭已经借助天文理论出了一些名。但是,苏绪在吴国的文人中,甚至在吴国的文人中,仍然没有多大的名气。毕竟天文历法相对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主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