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实验准备(2 / 2)吃酒不吃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般大学的留校指标都很有限,主要就是因为害怕形成所谓的学阀。只不过由于华夏前些年的学术断层太过厉害,导致很多学校不得不留校了大量的学生,这其实也是后来各高校学阀盛行的一个原因。

所以,在学术上,有时候一个错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买单,甚至都不见得能够解脱得出来。

段教授是搞凝聚态的,不过新兴的材料专业需要这方面的血液,于是水木就引进了这么个人才。问题是,以前水木的材料系这方面的储备是不够的,无论设备还是人才。

而且这个年月经费上也是真的不富裕,这让段教授建立凝聚态研究室的设想有点举步维艰。扫描电镜就是段教授一力主张引进的,价值几百万的设备,光审批就花了一年,直到今年年初才真正得以落地,目前整个系里就他一个能把这东西玩溜的。

王旭这是赶上头汤了,不过他也不虚,他手上的东西如果能够证实,那么这个凝聚态实验室的建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

闫教授,边教授,段教授,博士生张宏宇还有王旭,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起商议实验的问题。

这一回,王旭真的准备很充分,除了带来的样品,还带来了一份详细的实验申请,扫描电镜是大型设备,在这个年月尤其是。

于是王旭详细地把实验申请报告写了出来,也仔细阐述了这样做的目的,寻找一种可能存在的二维材料。如果是像上次单晶铜那样的东西,王旭肯定越少人知道步骤越好。

但像石墨烯这种东西,理论的价值远大于应用的价值,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是这样的。

这份报告也就是王旭写的,前面的单晶铜给予了材料系各位教授们足够的震撼,否则就光这么一份报告就能被批得狗血淋头。

即便是王旭,段教授也觉得就是王旭的异想天开,因为他的试验样品的获取实在太过儿戏,撕胶带,还能不能更草率一点。

想法当然是成立的,既然石墨是分片的结构,而且一直也没有结论这种片状的极限厚度是什么,那么有没有可能最后薄到只有一层原子,也就是所谓的二维材料。

结论当然是可能的,却又觉得太过荒谬,这么简单的实验方法,世界上无数的科学家,就没人用过?就没人查过?但细思下去,却又好像还真没在任何的科研论文看到这方面的研究。

既然是新的领域,那么就值得探讨,闫教授直接就确定了项目的成立,然后段教授负责设计扫描电镜的拍摄流程和参数,确定成果需要的影像特征等等关键指标。

张学长则去查资料,确定真的没有过这方面的研究,这东西光凭记忆是不行的,还是得多查一下,千万别弄个人家已经做过了的。

这些东西都是最后论文中需要的内容,自然不用王旭操心,让渡出去荣誉其实也是一种妥协,没人逼王旭,但王旭也不想把这一切,什么都攥在手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