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处理各地官员的请罪奏疏以外,朱天启也在密切关注着南下的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的消息。
虽然通过锦衣卫定期回报京城的密信,朱天启对于张国纪和孙元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但是朱天启对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还是足够信任的,不会只偏信锦衣卫密信所奏报的内容。
根据锦衣卫密信的奏报,如今二人已经从扬州府顺流而下,到了应天府,并通过当地官员搭线,正在与当地的几个富商接触,洽谈交易事宜。
除了这些正常的内容之外,锦衣卫密信中,还着重上报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即参张国纪与孙元化勾结应天富商,侵吞朝廷财物,贪赃枉法之事!
应天虽然作为大明的开国之都,但却似乎并不受明朝皇帝们的青睐,太祖朱元璋的心思一直在凤阳上,虽然对凤阳的建设无果而终,但是朱元璋却已经铁了心要把都城迁离应天。
朱元璋一朝没有完成的事最终被曾在燕地为王的成祖朱棣做到了,朱棣将大明的都城迁到了曾经的元大都北平,设顺天府。
迁都之后,应天的政治影响力便越来越小了,在应天做官简直就如同养老,因而一旦被派往应天做官,往往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政治前途的终结,形同贬官。
也正是因此,应天的官员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开始摆烂了,但是做官摆烂,不代表在敛财创收上也要摆烂,毕竟靠着朝廷的那点儿俸禄,在应天这样的繁华都市,可是活得很艰难的,所以大多数官员都开始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虽然他们大多数人不是经商的材料,但是他们好歹也是官身,权力和地位还是有的,很容易跟当地富商豪绅们打成一片,靠着投资入股也能赚到不少银子!
这种情况在大明的官员团体中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毕竟别说应天的官员了,就是京城里的官员,又有几个在江南这边没有买卖的?
所以张国纪和孙元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要快速把手里的东西出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应天的官员牵线搭桥,直接接触当地的富商豪绅,而他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则自称是来自顺天府的富商。
张国纪和孙元化的诉求很简单,价格可以压低一些,但是必须结现银。
虽然“结现银”这个要求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经商的惯例,因为明朝商人之间的大宗交易,尤其是进货批发,一般来说都是打欠条,然后在三节(春节、端午、中秋)结算,这也跟白银这种货币流通起来不是很方便,是有一定关系的。
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彼此压着彼此的货款,导致谁的手里现银都不是很多,面对大宗交易,则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拿出大量现银来进行结算。
但是毕竟张国纪和孙元化手里的“货”还是很硬的,都是上好的宝贝,而且两人对价格咬得也不是很死,能够把他们手中这些货品收下,定然是能够大赚一笔的,所以感兴趣且有实力结现银的富商还是很多的。
这些富商豪绅们可个个都是人精,他们很敏锐地察觉到二人的身份根本就不是什么顺天府的富商,定然是朝廷命官,而跟朝廷官员做买卖,他们是自有一套独特的潜规则的,可偏偏这规则不论是张国纪还是孙元化都是不知道的。
而问题就出在那条张国纪和孙元化都不知道的交易潜规则上面。
这年头儿无官不贪,不贪污的官员简直是凤毛麟角,帮朝廷卖东西,这么现成的敛财机会,又有谁肯放过呢?
所以这些富商在跟朝廷官员议价的时候,一般会默认额外拿出一成银子,作为给官员们的回扣,目的就是希望朝廷官员在议价时可以把价格压低一些,以获得更多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富商们最后要拿出的银子会比双方账面上议定的价格多出一成,而对于不知道这条潜规则的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愿意把价格压到低于市场均价一成的程度。
这也就导致富商们认为他们二人没有诚意,实在是太贪心了,因而几番会面无果之后,富商们都有些退缩了,毕竟没有足够的利润,谁愿意冒风险去挪用大量的现银呢?
张国纪和孙元化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有些无语了,他们甚至大骂这些富商实在是太奸太贪了,他们的要价已经低于市场均价了,这些富商们竟然还要求他们再下压一成,这让他们感觉实在是太过分了,毕竟这是帮皇上卖东西,价格太低了,回去也没法儿交差啊!
可是发牢骚归发牢骚,差事还是要办的,两人只好再次把牵线儿的官员找来,自掏腰包,虚心“请教”,人家见他们确实有诚意,也便实话实说,劝他们不要太贪心。
两人被说了个莫名其妙,只好继续追问,对方看他们俩一脸迷茫的样子,这才意识到,这俩人是真的“不懂规矩”,只好把其中的潜规则跟他们说了个明白。
张国纪和孙元化这才搞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当下便表示,两人是为朝廷办差,不要半点儿回扣,只求按照之前商议的价格,把手里的东西换成现银即可。
可是对于他们的这项请求,应天的官员们却纷纷都表示爱莫能助,这其中的缘由有两个,其一,就是这规矩形成不是一日两日了,很多人都指着这个吃饭呢,没有人愿意出头,帮他们去坏了这个规矩。
其二则是即便他们愿意充当说客,怕是那些富商们也不愿轻易破例,因为跟当官的打交道,那得多些小心才是,哪怕是多花点儿银子出去,让当官的拿了好处去,他们也乐得以此买个安心,毕竟当官的收了银子,也算是在自己这儿落了个把柄。
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本就是生面孔,富商们是通过当地官员牵线搭桥才肯跟他们做这笔买卖的,双方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彼此没有信任基础,若是按照以前的规矩也就罢了,若是仅凭他们一面之词就破了例,谁知道这俩人嘴上满口的仁义道德,心里有没有憋着坏?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