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宰相和汉时的丞相其实已经大不相同,汉时开府的丞相职权是很大的,相当于分割了一部分天子的权利,几乎等同于北宋宰执加在一起了。
武侯作为古今名相,深谙处理政务之道。显然诸多政务由宰执们处理,天子把控大方向是最优解,也是减少大朝会,遮掩天子不在朝的好方法。
“诸位皆是贤能之臣,老身认同官家的提议,无非是半月二十天的事情大家同心协力,就当是为天子分忧了。”太皇太后首先站出来支持官家。
左相吕大防依旧闭目不言算是无声的抗议,范纯仁与王岩叟对望一眼,只好再次拱手道:“这正是我等人臣的本分,只是官家的随行人员需要从长计议。”
此时戍卫京畿地区也就是开封府范围的禁军数量有八万余人,但皇城禁军其实不满万,官家尚未亲政自然也就没有组建御前班值。
天子去皇陵,总要派遣三千左右的禁军随行保护吧!
皇城禁军一下抽调走三千人,这等规模的军事调度要瞒过满朝文武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别说是皇城禁军,就是开封府范围内调动,如开封府尹、御史台等又不是瞎子,也难以避人耳目。
“那不如从周边诸路调遣一两支禁军如何?”王岩叟提议,“太皇太后下旨只说进京述职,另有公干安排,人数不用太多,一千足以。”
“如此甚好,”官家立刻赞许,“朕听苏学士说种家兄弟骁勇,王卿你主管军事,现在种家兄弟都任何职啊?”
官家似乎早有打算,甚至连人选都提出来了。
当然,武侯并没有开天眼,这时的种家兄弟还没有多大名声,他不知晓后事,更无法判断这两位会在后来成为名将。
事实上苏轼也没有在他面前提夸过种家兄弟骁勇,倒是对种世衡大加称赞,种世衡也就是种师道和种师中的爷爷。
种世衡在仁宗、真宗朝与西夏的战争中有过卓越表现,他立足边疆一边招抚羌人,一边筑城安边,后来还巧施离间计,除去了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
可惜一生官职都不高,只做过东染院使和环庆路兵马钤辖这等六品官。
这使他的名声远不如狄青等朝中大员。但种世衡作为后世种家军的创始人,他在西军、在环庆路(包括庆州、环州、邠州、宁州、乾州五州,后世陕甘宁一带)周边声名远播,说是名震西夏也不为过。
苏轼这等天下知名的文人,对职业军人又是西北边陲的军人其实本来也并不怎么了解。
不过他有个边疆大吏的好友章楶,章楶也是著名文人,现以直龙图阁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章楶在任上方知种世衡在西军内的声望,于是跟苏轼在书信种提及过种世衡。
苏轼在之前和官家谈论与西夏的战事时,说自与西夏战事起,擢用边将,能立功效者殊少。惟有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为数不多的胜仗也多来自于二人。
至于种家兄弟不过提了一嘴说有祖上之风,这话还是来自于章楶。
只能说官家现在凡事都要苏学士挡风。
王岩叟作为枢密院事还是尽责的,但要对大大小小在职武官都了然于胸显然也不现实,与苏辙、范纯仁交换意见后才确认。
“回官家,种建中现知德顺军,种师中任邠州知州。”
种建中也就是种师道,他是在后来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才改名为师极,又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这才被后世铭记。
“那不如就调他们兄弟进京,随朕祭祖扫陵如何?”官家态度诚恳,询问四位宰执。
吕大防终于忍不住了,“官家,德顺军距汴梁路途遥远,带军进京没有十天半月如何能行?这不是徒劳耗费时日吗?”
德顺军,是宋时边疆设置军备单位,这里的军略次于州,所谓“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都是路以下的地方单位。德顺治所在后世的宁夏静宁县及隆德县,与汴梁真真是千里之遥都不止。
“那种建中不行,种师中总可以吧!”官家也不动气,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