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节 蜕变(2 / 2)孤独的远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朱元璋叹了口气,道:“你明白就好,起来吧,坐下,陪朕说说话。”

朱元璋仔细打量了一下朱允炆,发现朱允炆有一种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不像以前那么锋芒毕露,似乎和昏倒之前比较像,但是也有一些不同,那时候的幼稚青涩几乎消失不见了。

“看来,你这几天在鸡鸣寺收获不小啊。”

“托皇爷爷的洪福,孙儿上午念诵地藏经,下午,间或和溥洽大师谈论佛法,最后见过德暄大师,受益匪浅,不过德暄大师已经圆寂了。”

“恩,这个朕已经知道了,明天你去鸡鸣寺代表朕去为德暄大师上封号,封号朕想着叫大成广慧智深觉远禅师,既然德暄大师对你有恩,你也顺便去上柱香,表达一下谢意。”

“孙儿,遵旨。”朱允炆跪下领旨。

“允炆,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皇爷爷,自从孙儿成为皇太孙以来,行事急躁,不懂得喜怒不形于色,对群臣爱憎过于分明,这不是一国储君应有的素质。另外孙臣过于看重军事,执意创建武学,导致群臣离心,属于本末倒置。自先秦以来,治国以儒家为主,法家为辅,讲究因地制宜,乱世用重典,平乱思良将,治平依文臣,在任何时代都要文武兼资,而且要以文为主,国家太平,百姓富饶,自然国用充足,才能灭敌于域外,如汉武帝靠汉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才能击破匈奴唐太宗虽依靠李靖等名将降服突厥,但是还是靠贞观之治才稳定了天可汗的局面。所以孙儿认为,大明目前已无大的外患,要以休养生息为主,提高官员的效率,降低大明子民的负担,满足他们安居乐业的愿望对于武事,要从两个方面提高,一个是提高军队的素质,再者是提高军事装备的水平,如战马、兵器等,但不能盲目加大对军队的投入,没有战事加大农民的负担,毫无意义。”

朱元璋听了孙儿的话,想了一下,道:“允炆,看来这次静思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你的看法是正确的,马上能取天下,但是马上不能治天下,对于武事要重视,是没有错的,但是要切记,治国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依赖文臣,但是也要小心文臣。历来文臣就两极化,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但皇爷爷戎马一生,从元末大乱到今天,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大部分文臣当兵临城下时,投降的居多,都没什么气节,甚至三姓家奴都不少。”

朱元璋到了这里,叹了口气说:“允炆,其实大臣的气节从先秦以来,就每况愈下,汉有苏武牧羊二十年,张謇出使西域十九年,但以后就非常少了,皇爷爷也很困惑,杀了不少人,但是没什么用处,新上来的人也是一样的。”

朱允炆听到这里,接口道:“唐以前传播知识主要用竹简,先秦时知识主要王室和贵族间传播,那时候贵族是要脸面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影响其家族的声誉,所以家风很严,所以有气节的人很多,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士为知己者死、舍生取义等等。孔子是第一个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慢慢知识从家传变成了师传,丢老师的脸,老师也拿你没办法,所以气节水平就下降了。当然在南北朝到隋唐,家传和师传结合形成了门阀,但是在均田制和科举的双重打击下,慢慢就崩溃了。如今的人,获取知识要容易的多,纸张和毛笔更容易使用,因此,人越来越多,但朝廷的位置有限,朝廷三年科举一次,选士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但一个进士至少能为官三十年,三十年间国家的进士恐怕要上千,朝廷没有那么多位置安排。因此必然会出现钻营,在生存的压力下,气节就谈不上了。而且人多是贫苦人出身,骤然获得官身,有几人能守住本心,甘心清贫,为民做主,更多的往往会以权谋私,如投献、滥用职权、欺压良善等等还有就是文臣得官,往往不知感恩,认为是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应得的,所以上任之后搜刮民财,作为回报。所以如今文臣之气节,远不如古人就可以理解了。”

朱元璋听着朱允炆的话,似乎也有所触动:“是啊,允炆你说的很对,朕也明白此理,所以朕为防止官官相护,启用锦衣卫,采用严刑酷法惩治贪官,设立十三省监察御史,但是贪官就像稻田里的草,永远杀不干净,杀了一批还有一批,朕都杀的累了,但是还是解决不了。后世君王肯定做不到朕这样,那时候,唉,大明就危险了啊。”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能够感觉到他的痛苦,是啊,朱元璋应该是古今经营最成功的农民,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精心照料每一头牛羊,对牧羊人、偷羊的强盗都严厉打击,把自己的儿子都派到最前线去了,但是没有用。因为他有无限的权力,所以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但是他控制不了人心,也控制不了人的贪欲。

朱允炆跪倒在地:“皇爷爷,请节哀,允炆一定会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让我大明长治久安。”

“你起来,允炆。”

“是,皇爷爷。”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回皇爷爷,允炆打算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财富,然后逐步提高官员的俸禄,这样有可能会降低一些贪腐的问题。”

“呵呵,”朱元璋笑了起来:“允炆,提高粮食产量谈何容易,另外提高官员俸禄必然会增加农民负担,这个不可取。不过你的想法还是不错的,主要看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当然可以考虑提高俸禄,否则只能按照目前的法子。”

朱允炆低头想了想,道:“皇爷爷说的有道理,孙儿会召集工部的官员研究一下,看有没有好办法。允炆不会鲁莽行事,待有了成果之后再向皇爷爷汇报。”

“好的,允炆,朕会让工部配合你。”

朱允炆从乾清宫走出来,已经很晚了,回头看了看乾清宫的灯光,这个灯光一般要亮到子时,皇爷爷真辛苦啊,也许这就是权力的魅力吧。朱允炆带着护卫在皇宫中走着,似乎感觉到皇宫到处都弥漫着朱元璋的威严。朱允炆回头望向乾清宫,那里住着大明帝国的主人,虽然他有诸多缺点,但仍然受万民爱戴,但是他滥杀功臣,苛待文臣,所以其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也许这就是一种无奈,但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吧。元末大乱选择了朱元璋,那么之后的承平岁月也会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第二天早上,朱允炆给吕氏请安之后,就在长福的陪同下,到鸡鸣寺为德暄法师上封号,并任命溥观为新的主持。虽然昨天才从这里下山,但是朱允炆有了不同的感受,如果说上次上山时内心是惶恐不安的,那么这次却是带着满腔的感激和淡淡的忧伤,附带一种破茧重生的喜悦,对待未来的态度也已经由惶恐变为淡然,努力去做,自己占有大义名分,没有道理不赢,而且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燕王叔只不过是第一道坎而已。

到了鸡鸣寺,僧众摆下香案,长福宣读圣旨,众僧拜谢。礼毕之后,长福就告别了,溥观、溥洽请朱允炆到内堂饮茶,寒暄了几句,溥观就出去招待观礼的人了,朱允炆随之让所有人退下,内堂就只剩下朱允炆和溥洽了。

朱允炆站起来,朝溥洽大师长稽到地:“多谢大师,让允炆如获重生。”

“殿下,溥洽不敢受,先师的期望只是希望大明有一位明君,如此便是百姓苍生之福了,先师年事已高,能帮到殿下也是含笑九泉,请不要多礼。另外此事不会有第三人知晓,请殿下放心。”

朱允炆不由得松了口气,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否则祸福难料。

溥洽大师接着道:“不过殿下最好是常念诵心经,坚持打坐为佳。”

“谢谢大师教诲。”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朱允炆起身,溥洽相送。朱允炆突然低语:“请大师这几年不要离开京师,可否?”

溥洽脚步如常,神色不变:“当然,溥洽这几年都会在鸡鸣寺研读佛经,不会离开鸡鸣寺。”

“如此,甚好。”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