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巴库书院内虽然有部分建筑,是多梅尼科按照意大利的风格建造而成,但是大部分的建筑,还是按照吴潇强令的华夏风格建造的。
而巴库书院内房屋虽多,但受限于教师的数量,第一期只占用了7间教室,这些教师就是由这些华夏风格的建筑经过简单改造而来。
虽然从整体建筑来看,巴库书院很像华夏的书院风格,但巴库书院又不同于此时华夏大地上的那些传统书院。
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地方在于,在巴库书院内授课的教师们,并没有什么秀才、举人等的身份,很多人在明朝人看来,也就是勉强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较流利的书写和讲述汉字罢了,但这些教师比明朝书匠们强的地方,在于都能很熟练的书写和讲述突厥文,而这一点,是高高在上的明朝书匠们所欠缺的地方。
另一点则在于,吴潇为了巴库书院专门制作了黑板!
得益于巴库产油区的地理位置,巴库地区拥有着很多天然石油井,并伴生着很多天然沥青,在决定推广华夏文化,并建立书院进行宣传后,吴潇就想起了黑板这一堪称教育史上的神器。
相对于中世纪已经存在的,利用石灰石来制作出的白色粉笔而言,黑板绝对算得上跨时代的产物。
在拥有黑板之前,古人在传授文字时,考的就是让幼童们从认识《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中的文字开始,这些幼童们根据文字的顺序,跟随着老师一个个的诵读,经常是已经认识这些字后,老师才会开始教导幼童们写字。
而教导写字的习字课,却是要靠老师们从扶手润字开始,手把手教着孩童们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老师们教习的效率和教导的范围,被缩水了很多,严重制约了教育的传播速度。
加上吴潇统治下的,这些表面上整合在一起的所谓华夏族,本质上仍是松散的沙土,只有尽快把华夏文化教导下去、传播下去,让华夏文化成为将这些沙土粘合起来的凝固剂,才是最好的让华夏文化扎根在这里海西岸的核心。
万幸,巴库地区不缺天然的沥青,更不缺高加索山脉的石灰石,更不缺用来制作木框的树木。
经过很简单的探索并制作后,一面面散发着沥青刺鼻味道的简易黑板,就在吴潇的指导下生产了出来,并挂在了巴库书院所有的教室内,而见识过黑板的作用后,更是被广泛下发到兵团一级的部队中,用来作战指挥。
此时,一间完全由华夏少年学子组成的教室内,二十名少年郎鸦雀无声,眼睛齐刷刷的看向黑板前的,手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吴潇。
教室外,则站满了被吴潇以课堂内禁止闲杂人等进入的借口,而无法入内的许重武和华生等人。
唰唰唰,握着前世手中熟悉的粉笔,虽然很粗糙很原始,师范生出身的吴潇仍是在同样很原始的沥青黑板上,书写下了漂亮的粉笔版的瘦金体文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将粉笔放于板槽之内,吴潇拍拍手上的粉末,面向讲台下的少年郎们,诵读了一遍黑板上的文字,并感怀说道:
“这首词,自从我六岁时从我的父亲那里听来后,就记在了我的心里,可以说得上是记忆深刻,十一年来,我仍是非常喜欢诵读这首词。
而我,就要考考你们,这首词是咱们华夏历史上哪位名人所作?”
为了更好的传播吴潇心中坚持的华夏文化,这讲台下的二十名华夏少年郎,都是选定的教师苗子,在接受完半年的授课后,就要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教授他人的任务。
既是意料之外,也算得上意料之中吧,台下的少年郎们,基本都在你看我、我看你,一眼望去,居然都回到不上来这道在吴潇眼里简单万分的题目。
心中再度感叹下这些漂泊异域的华夏族人的悲惨经历,正准备亲自解答的吴潇,却看见一个面色坚毅的少年站起身来,高声说道:
“殿下,
您写的这首词,应该是岳武穆大人题写的《满江红》!
您这首词只写了半首,还有半首您没有写完。”
“好!
这首词正是咱们华夏民族的英雄,岳飞岳武穆将军书写的《满江红》!”
吴潇拍手鼓掌道:
“不知你叫什么名字?
可否敢上来将剩余的下半阙补上?”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