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不说这些题外话了,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宋朝,简而言之,就是王华买爹,最后买来一个皇位的故事,所以最后给大家简单的总结一下有关宋朝皇帝的历史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是他简介建立了宋朝,也是大宋的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的话,不用多说,大家都认识,河南洛阳人,出身军人家庭,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
高祖赵朓,祖父赵敬,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祖籍河北涿州,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
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郭威的赏识。
后他又参预拥立郭威为后周皇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
到了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
此后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
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因此在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
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
开宝九年,太宗把这天定为“乾明节”,淳化元年,又改为“寿宁节”。属猪。
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太宗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因此宋太宗从小聪颖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
到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州,在高粱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
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因此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当然了,他的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因为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
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太宗驾崩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
再往后就是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
历史上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赵恒的话,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称宋真宗,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
最初并非皇位继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
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至道三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
宗室谱名赵德昌,太宗继位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继位前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在咸平年间,治理有方,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于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三百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
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